公元9年,王莽废孺子婴,篡位称帝,改国号为新,改元“始建国”,进行托古改制,将全国土地改为“王田”,恢复周代井田制。 奴婢改称“私属”,禁止买卖;废除五铢钱,发行龟币、贝币等上古货币, 致使经济溃乱;推行五均六筦,控制和垄断工商业;恢复五等爵,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;征收重税,加重百姓负担,大兴土木,劳役繁重,挥霍无度,大肆发动战争,造成社会动荡,残酷镇压农民起义, 使得人口锐减75%,史称“百姓虚耗,十有二存。” 公元23年,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,在位15年,死时69岁。
王莽信奉儒家思想,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“礼崩乐坏”前的礼治时代,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。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,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,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,史称“王莽改制”。
王莽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。古代史学家以“正统”的观念,认为其是篡位的“巨奸”,但近代却被很多史学家誉为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。
胡适首先开始为王莽平反:“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。”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、均产、废奴三个大政策,“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,还没有公平的论定。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,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。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,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……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,生性‘不能无为’,要‘均众庶,抑并兼’的人,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,……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。”
王莽改革中,不乏打击贫富分化、阶层固化的善政。西汉自董仲舒以来,不断提出贫富分化,董仲舒说“富者连田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”。王莽生在西汉末期,已经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了,任何改革都会被既得利益绑架,左支右绌,最终变味。均田制是王莽时提倡的,可见他注意到农民问题了。因为农民问题最重要者唯其土地,而他先节制田地。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,诸多不利于己,欲寻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,起而代之。而刘秀遂于是时起来了,倡人心思汉,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。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,不得地主阶级拥护,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利益,故能得最后之胜利。王莽理想中的大同世界,以及为实现这个世界而付出的巨大努力,在现实中造成了混乱不堪的局面,很多人为这个理想付出了代价(不管是否情愿),但却没有几个人从中获得利益(除了一些投机的混混),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民怨沸腾、天下大乱。 时势造俊杰,很多人只是生不逢时而已。